《1895》张謇及《1895》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漫步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1895 作者:香港大亨 | 书号:36159 时间:2017/7/26 字数:17722 |
上一章 张謇 下一章 ( → ) | |
张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参与讨论 张謇 张謇(1853~1926) 国中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首脑人物。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7月1⽇生于江苏南通,1926年8月24⽇卒于同地。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时值中⽇甲午战争新败,张謇鉴于当时政治⾰新无望,决心投⾝兴办实业和教育。1896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其后陆续创办许多重要企业,并创设淮海实业行银,形成以张謇为首的大生资本集团,其鼎时期的总资本约为三四千万元。张謇在经营实业的同时,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经营实业所获盈余之一部和劝募所得,在本地先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和十余所职业学校以及图书馆、剧场、医院等。在外地,由张謇倡议或资助而设立的学校有:吴淞商船学校、⽔产专门学校、国中公学、复旦学院、南京⾼等师范等。因创办实业、教育卓著成效而名噪东南,清末曾任央中教育会会长,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张謇发动各省咨议局代表进京联合请愿,要求召开国会。辛亥⾰命后,南京临时府政成立,他被任为实业总长,未就职。1913年出任北洋府政农林、工商总长兼国全⽔利局总裁。1915年,因不満袁世凯公然恢复帝制,辞职南归。返乡后继续从事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事业。由于连年混战、外商对华倾销,大生资本集团各企业负债累累。1925年7月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被债权人海上、金城等行银接管。著有《张季子九录》、《柳西草堂⽇记》和《啬翁自订年谱》等。 目录-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张謇纪念馆- 从事实业的原因- 张謇的名言-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张謇纪念馆- 从事实业的原因- 张謇的名言- 思想转变 [显示全部] 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謇-人物生平 《 张謇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同志在谈到国中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令随伯、仲″三兄⼊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12岁时,謇⽗自辟家塾,延请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15岁起,间亦从效祁子、江南乡试举人宋琛先生问业。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中秀才。其后如皋张氏贪得无厌、索酬无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自此连年 ![]() 同治十三年(1874),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舂,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 ![]()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弟子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 ![]() ![]() 不久,中⽇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 ![]() ![]() ![]()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犯侵,由于清府政在中⽇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康有为组织的海上強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国美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海上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 ![]() ![]()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沧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力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国中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內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1911年任央中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府政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府政农商总长兼国全⽔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強⼊侵,国事⽇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18年10月23⽇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謇-人物评价 张謇 张謇(1853-1926年)。中⽇甲午战争成为他人生道路的分⽔岭,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鉴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南通博物苑等工业、教育、文化、科普事业。他利用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是国全的首创。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开国全风气之先。他把南通各专门学校的学习⽔平提⾼,扩建校舍,添增教学设备,合并为南通大学。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重用外国人才,但反对将国外的教育方法简单“嫁接”过来,而是主张结合国中实际情况,实行严格教育。他认为:“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为转变社会风俗和繁荣地方戏剧,1919年他邀请了著名的导演兼剧作家欧 ![]() ![]() ![]() ![]()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国中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立独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国全。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 ![]() ![]() 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謇-张謇纪念馆 张謇纪念馆 山·张謇纪念馆 山略成南北走向,至北段,又延伸东去,折颈之处,便是大山门崖。大山门崖在山北,为普陀岩,其岩叠出如屋檐,其下可避风雨,上军山一般从此⼊,故称山门。其上刻“大山门崖”四字为民国年间所刻,其东石壁有测量海平面的刻记,门西有张謇《气象台新路记》一文刻于石上。普陀岩上方旧有一枝庵,为军山咽喉,山路即从庵前而过。普陀岩东为大小山茶湾,大湾在东,小湾在西。 此处岩壁之上,昔时长有众多山茶,花型大,故称大山茶湾。小山茶湾处,花型略小。当山麓皆⽔时,山花倒映⽔波,非常美丽。王业有游山茶湾诗:峭壁锁苍藤,危岩泻⽩练。 雨后看山茶,红飞霞片片。 普陀岩左(向西)为狮子窟。此处岩⽳陡峭而中凹,左右嵬磊凸出如蹲狮,故称狮子窟。该处旧有⽔观庵,凌录宿⽔观庵诗云:“结宇傍岩曲,云热石灶冷。樵人止此宿,钟前发深省。风涛泼户狂,月露临窗靓。减寐出幽眺,⾝杂栢竹影。”⽔观庵往西再上,旧有浮杯庵。狮子窟南数十步的军山东南麓,有穿风洞,清虚⾼旷,形若二门,可南⼊而西出,又称石门洞。 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謇-从事实业的原因 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国中战败而告终,国中不得不与⽇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的満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国中“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強。他认为,一个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实业,以拯家国于危难,救百姓于⽔火。所以,他拒绝回京北重新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聇之官!” 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謇-张謇的名言 张謇 “⽗教育而⺟实业”是张謇的名言 张謇⾝处清王朝崩溃与北洋府政执政的混 ![]() (1)创工厂。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2)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3)发展 ![]() ![]() (4)修⽔利。南通一带屡有⽔患,张謇遂以人私⾝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时贝龙德、瑞典海德里、国美葛雷夫各国⽔利专家,商讨南通治⽔策略,运用科技治⽔,修堤筑崨并举。 (5)办教育。张謇言“ ![]() ![]() ![]() 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国中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謇-思想转变 张謇 从张謇与孙云锦、吴长庆、李鸿章这三个淮系重要人物的关系⼊手,通过剖析张謇在淮系幕僚期间的人际 ![]() 一、张謇与孙云锦 孙云锦,字海岑,安徽桐城人,是咸同年间名満江淮的桐城名士。曾先后参加湘军(约咸丰十至十一年)、淮军(约同治四至五年)幕府,深得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及李鸿章李鹤章兄弟信赖。他曾一度辅佐⾝为淮军亲军统领的李鹤章,且两人关系尤为相得(注:孙孟平辑:《桐城孙先生遗书·附年谱》稿本,蔵安庆图书馆,按:孟平为孙云锦长子,与张謇 ![]() 1871年,在署理江苏通州知州任上,孙云锦识拔了一位⽇后在国中近代史上大有建树的人物…张謇。张謇祖籍通州,到其⽗张彭年因兼祧外家吴氏,故迁居海门。张謇幼时颖异,被乡里目为神童。其⽗望子成龙心切,辗转托人,认如皋一张姓为同族,张謇遂“冒籍”参加县学试考,一举得中秀才,时年方16岁。风声传出,张謇为如皋人大肆攻击,并一度被县学羁押三月余。从此惹上了与如皋张氏纠 ![]() ![]() ![]() 1873年底,孙云锦得知张謇乡试未中,而又家道艰难无力向学时,便主动邀请张謇到他新任职的江宁发审局担任记书(实际是幕僚 ![]() ![]() ![]() ![]() 1887年,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再次邀请张謇⼊幕相助。这时正值⻩河郑州决口,张謇奉孙之命与其子孟平乘舟由开封至中牟查看⽔势,归后作《郑州决口记》,指出官吏贪墨中 ![]() 1892年2月,孙云锦与世长辞,讣告传来,张謇“为位而哭”泪如泉涌。在祭文中,他深情地回顾了孙夫子的一路扶持。“悯其未学召置门下,念其有亲而资分俸余。”认为自己“不见吐弃于贤豪长者,而人间犹知有謇也其人于泥尘之底,谁之赐欤?呜呼公乎!”(注:《祭桐城孙夫子文》,《张謇全集》,第468页。)在挽联中,他又写道:“师无疚乎亲民官,所见去思,旧政寻常皆治谱;我何为者报恩子,悲来横集,行年四十尚公车。”(注:《张謇全集》,第五卷艺文(下),第553页。)既客观表述了孙云锦一生为官清正,为百姓思念的业绩;又委婉地感慨自己在恩师谢世前,尚未走完科举的最后一程。在他的倡导下,通州士绅合词上禀督抚,请将孙事迹奏付国史《循吏传》,并以之配祀通州“名宦祠”(注:《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51页;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孙⿇山先生传第八十八,⻩山书社1990年版,第312页。)。算是完成了生学对老师的最后一桩心愿。 张謇 二、张謇与吴长庆 张謇初识吴长庆,是在到江宁孙府后不久。据他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初三⽇记:“饭时遇吴小轩(长庆)军门,吐属尚风雅。”(注:《张謇全集》,第六卷⽇记,第19页。)此后,两人来往⽇益密切。吴长庆十分器重张謇的文才,知道他有志于功名,便劝他去应顺天乡试,并答应资助行囊,张謇起先认为这只是虚语口惠,不料三⽇后吴长庆即遣部下送来“朱提百两”(注:《张謇全集》,第六卷⽇记,第51-52页。),不由得使张对其刮目相看。 早在1875年7-8月间,因经商而致富的李鹤章就通过孙云锦以重金相聘张謇,并许诺次年陪他一同⼊都,助其应试,但张謇坚辞不受“盖不 ![]() ![]() 甫⼊军幕,张謇似乎并不能立即适应。他曾经向一位姓贾的朋友追述:“某于光绪初年,初⼊吴武壮幕,时已下午,室中仅置铺板一付,耝木桌椅各一。适值大雨如注,未几⽔流⼊房中,深至数寸。盘膝坐于板上,一灯如⾖,万念皆灰。遥闻中军帐中,拇战仍正豪,武壮宴客席未终。回思此境,实觉难堪。”(注: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三笔卷八,第628页。)所幸次⽇吴长庆即将其“移榻中军帐”(注:《张謇全集》,第六卷⽇记,第133页。丁丑(1877年)年五月二十三⽇记:“大雨。⽔深两寸,渐长至五六寸。坐卧一榻,困不可状,有《苦涝行》。”二十四⽇记:“雨少住,延陵移榻中军帐。”按:词是⼊幕次年,与《苌楚斋随笔》所记稍有出⼊,然实有其事。),以国士相待。双方乃能逐步磨合而相契。 在吴幕中,⾝为幕宾的张謇获得了较好的历练和机遇。一方面,通过为吴长庆帮办文案,使他和各层人士尤其是淮系的中上层人士有了广泛的接触和联系。从这一时期的张謇⽇记看,他为吴长庆通信联系的有:李鸿章、李鹤章、唐定奎、周盛传、刘铭传、卫荣光、吴元炳、沈葆桢、刘瑞芬、赵子芳(即赵继元、李鸿章內兄)、吴汝纶、李凤苞、潘鼎立、方宗诚、程文炳、吴赞诚、靳方琦、丁汝昌、龚照瑗等一大批官场要人,同时和庆军各部将领曹德庆、叶志超、⻩仕林、张光前、刘长蔚、吴兆有、班广盛、杨歧珍等均过往很 ![]() ![]() ![]() ![]() ![]() ![]() 但命运对自认建此奇功的吴长庆却十分不公。中断丁忧回任的李鸿章,对果断处置的吴长庆,虽口头表示“佩慰”(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0,第29-30页“复吴筱轩军门”),但并未有任何实际的支持。相反,倒是“ ![]() 三、张謇与李鸿章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张謇并未与李鸿章直接见过面,而且他本人也从未与李鸿章有只字通问。但两人之间似乎有着多层夹 ![]() ![]() ![]() ![]() 截至甲午战争,张李关系中最起波澜的有两件事。一是壬午兵变后张謇上《朝鲜善后六策》而不为李鸿章采纳,张对李结下芥蒂。二是甲午年张单独上疏劾李:“战不备,败和局。”此举导致张与以李为首的淮系集团的最后决裂。这两件事亦可以说是张謇思想演化轨迹的两个关节点,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条分缕析。第一件事,据张謇1911年复东三省 ![]() ⊥当时情形而言,李鸿章对张謇个人并无多少成见,当壬午年八月,张树声、吴长庆保荐张謇等立功者,李鸿章亦愿领衔合荐(注:张謇⽇记壬午八月二十二⽇记:“与枚生讯,辞合肥相国、振轩督部及延陵合荐。”《张謇全集》,第六卷,第206页。)。他之所以嗤张为多事的原因,是得知张树声之子张华奎从张謇处抄录《朝鲜善后六策》而在京官中径自散发,翁同和、潘祖荫、宝廷等要员均先后看到,宝廷并“采以⼊告”以致慈禧也向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垂询。李鸿章认为这种越轨行为使自己太丢面子,同时也为了庒抑张树声和吴长庆,才指斥《善后六策》为“荒诞不经”、搁置不议的(注:参阅谢俊美:《翁同和传》,华中书局1994年版,第389页。)。其实他对张謇的文采还是颇欣赏的。1884年秋,张謇在料理完吴长庆丧事后归里。两广总督张之洞有延纳之意,便托李鸿章代为寻觅,于是李鸿章命与张謇相 ![]() ![]() 但是第二件事的发生表明,十年后张謇还是同李鸿章公开决裂了,也标志着张謇最终从淮系营垒中彻底分化出来。关于张謇独疏弹劾李鸿章的背景,近代史钞中各有说法,內容大同小异,然一致认为张謇是主战派的重要首领之一。如《异辞录》记:“中⽇战役,主战者,⾼ ![]() ![]() ![]() ![]() ![]() ![]() 而既为李鸿章幕僚又是翁同和门生的王伯恭,作为当事人之一,亦有记载:“…而是时张季直新状元及第,言于常 ![]() ![]() ![]() ![]() ![]() ![]() ![]() ![]() ![]() 上述诸说,固然都十分強调张謇在甲午主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把翁(同和)李(鸿章)之间的和战之争说成翁是挟嫌报复李的意气之争,把张謇的献计献策说成是急 ![]() ![]() 再一方面,从翁同和与张謇的关系讲,翁张初识在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乡试期间,翁作为副主考,与潘祖荫力争将张謇由第六名拔至第二名;而1894年恩科会试中,又由于翁同和的极力保荐,张才独占鳌头成为状元,师生二人实属谊分非浅。但更重要的是,两人对当时內政外 ![]() ![]() ![]() ![]() 当然,张謇的奏折中,也不免有些意气用事的成分,如他历数李鸿章十年前对吴长庆的排斥庒抑,说吴“遂因与李鸿章积忤之故,愤恚致死。”进而要求撤去李鸿章北洋大臣一职“另简重臣,以战求和。”(注:《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5-28页。)《国闻备乘》的作者胡思敬认为:甲午之战由翁同和一人主之,而张謇、⻩绍箕、文徒皆出其门下。当时海陆兵权尽在李鸿章手中“謇等仅恃同和之力,不能敌也。”于是有文徒通珍妃,献夺嫡之谋,从而酿成愈演愈烈的帝后 ![]() ![]() ![]() ⊥当时的实际情形而言,淮系虽已很**,但百⾜之虫,死而不僵,李鸿章作为淮系的总首领,依然树大 ![]() ![]() ![]() ![]() ![]() 和张謇先生对联。-任苯生。 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等小学考⼊南通师范,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先生谆谆教诲,终⾝受益。 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朝东风琴室后壁外的一棵树上装矿石收音机天线,一个同学忽然看到张四先生正缓步跨上木桥,朝学校方向走来,立刻奋兴地告诉我们。四先生住在濠南别业,与博物苑有边门相通,与学校隔河相望;两岸坝肚子上架有木桥,桥栏上有“路不拾遗”四个大字;河里揷有蟹簖;闲暇时,先生常独自从河西头踱过桥来。 我们顾不得装天线,立即跑回学,一路奔走相告, ![]() ![]() 先生结合自⾝坎坷历程,鼓励在场同学勤学苦读,争当栋梁之材,将来为国效力,为民服务,造福一方。 接着,我们随先生出寿松堂,来到校园,在一棵古银杏树旁,有一株灵霄,附树而上,直攀树稍;先生心情甚佳,驻⾜观之。随后,大家跟着赏景,边走边聊,信步来到荷花池旁,大家兴致盎然;先生一时兴起,收住脚步,要与我们对联,大家热情⾼涨,围拢过来;先生说出上联:“⻩花菜,菜花⻩,一花一酌”;(“菜花⻩”-酒名)。只有不多几位同学应了下联;还记得我应的下联是:”“ ![]() ![]() 先生教导,铭记心中。后来读了蔡东藩明史演义,有所感悟,试作下联,以对四先生上联: “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 “朱元璋灭大元建明,祖从僧为帝,孙从帝为僧” 谨以此联,记念恩师! 作者:任苯生。 MmbBxS.cOM |
上一章 1895 下一章 ( → ) |
漫步小说网提供小说《1895》,1895最新章节,1895全文阅读,1895电子书txt下载,手机阅读. |